复制

zhé ㄓㄜˊ

讠部共13画左右结构U+8c2a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讠部

13画

11画

左右结构

形声字

yumd8

ivycb

ssul

30727

6207

5856

U+8c2a

4541432512251 点、横折提、点、横、点、撇、竖、横折钩、横、竖、竖、横折、横

𧬍

字概述

折叠展开

[ ] 字是常用字,拼音是zhé,部首是讠,总笔画是13画。

[ ] 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讠、啇”,五行属火。

[ ] 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言,啻( chì )声。本义:有意指摘,责备。

[ ] 字仓颉码是ivycb,五笔是yumd8,郑码是ssul,中文电码是6207

[ ] 字的UNICODE是U+8C2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882,UTF-32:00008c2a,UTF-8:E8 B0 AA。

[ ]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5603,属

的笔顺

折叠展开

的意思

折叠展开

zhéㄓㄜˊ

基本解释

谴责,责备。众人交~。

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降( jiàng )。~戍。~居。贬~。

变异:“庚午之日,日始有~”。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言,啻( chì )声。本义:有意指摘,责备。

2.同本义blame; censure

谪,罚也。 —— 《说文》罚罪者曰谪。 —— 《通俗文》国子谪我。 —— 《左传·成公十七年》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 —— 《左传·昭公七年》善言无瑕谪。 —— 《老子》穷年不相谪发。 —— 《列子·力命》公会齐侯于 泺,遂及 文姜如 齐。 齐侯通焉。公谪之。 —— 《左传·桓公十八年》室人交遍谪我。 —— 《诗·邶风·北门》

谪疑(指摘怀疑);谪我(谴责我);谪骂(责骂);谪谴(谴责);众口交谪

3.降职并外放exile; banish; relegate a high official to a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 《汉书·贾谊传》谪守巴陵郡。 ——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因劝酒蟠桃会,误犯天条谪翠微。 —— 《封神演义》

谪降(降级下放到边远地方);谪发(发配边疆);谪官(谪宦。谪吏。被贬降的官吏)

名词

1.被罚戍边的罪人a high official to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徙谪实之初县。 ——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缺点;过失fault; mistake

善言无瑕谪。 —— 《老子》

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charge,blame;disgrace;demote
  2. bemängeln,schänden,Blamage(S)

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原文

唐韻》、《集韻》、《韻會𡘋陟革切,音摘──與讁同。
廣雅》:責也。
玉篇》:咎也、罪也、過也、怒也。
類篇》:罰也。
左傳・成十七年》:國子謫我。〔註〕譴責也。
史記・申屠嘉傳》:議以謫罰,侵削諸侯。
前漢・武帝紀》:天漢元年,發謫戍屯五原。老子《道德經》:善言無瑕謫。

又,變氣也。
左傳・昭三十一年》:日始有謫。

又,《玉篇》:治革切;《集韻》:士革切,𡘋音賾。揚子《方言》:怒也。〔註〕相責怒也。

又,《集韻》:丁歷切,音的──亦罰也。

又,叶竹棘切,音陟。柳宗元〈懲咎賦〉:幸皇鑒之明宥兮,纍郡印而南適;惟罪大而寵厚兮,宜夫重仍乎禍謫。

說文》本作𧬍

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卷别卷三上反切陟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398頁,第10許惟賢180頁,第1

𧬍罰也。从言。啻聲。

段注陟革切。十六部。

原文

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谪(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谪(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谪(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谪(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谪(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