愬

复制

ㄙㄨˋ shuò ㄕㄨㄛˋ

心部共14画上下结构U+612c
汉语字典

心部

14画

10画

上下结构

ubtn

tbp

uaqw

87332

U+612c

43152335114544 点、撇、横、竖折/竖弯、竖、撇、撇、横折钩、横、横、点、斜钩、点、点

字概述

折叠展开

[ ] 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ù,shuò,部首是心,总笔画是14画。

[ ] 字是上下结构,拼音是sù、shuò,可拆字为“朔、心”。

[ ] 字仓颉码是tbp,五笔是ubtn,郑码是uaqw,。

[ ] 字的UNICODE是U+612C,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876,UTF-32:0000612c,UTF-8:E6 84 AC。

的笔顺

折叠展开

的意思

折叠展开

1ㄙㄨˋ

基本解释

同“诉”。诉说,倾诉《论语·颜渊》:肤受之愬。《诗经·柏舟》:薄言往愬。

向。 潘岳《西征赋》:“愬黄巷以济潼。”

告诉,申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与王。”

2shuòㄕㄨㄛˋ

基本解释

恐惧的样子。《公羊传·宣公六年》:”愬而再拜。“

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accuse;sue;inform;narrate
  2. seplaindre,porterplainte,dire

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原文

廣韻》:桑故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故切──𡘋與訴同。
詩・邶風》:薄言往愬。
論語》:膚受之愬。

又,通作遡。
戰國策》:衞君跣行,吿溯於魏。〔註〕溯愬同。

又,《廣韻》:山責切;《集韻》:色責切,𡘋音索。
韻會》:驚懼謂之愬。
易・履卦》:履虎尾,愬愬,終吉。
集韻》或作虩,亦作覤。

本作𧩯訴,或从言朔作𧪜,又从心作愬。

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卷别卷三上反切桑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398頁,第4許惟賢179頁,第14

愬告也。从言。㡿聲。

段注桑故切。五部。凡從㡿之字隷變爲厈。俗又譌斥。

《論語》曰:訴子路於季孫。

段注《憲問》篇文。

𧩯或从言朔。

𧩯或从朔心。

段注今《論語》作此。

原文

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愬(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愬(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愬(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愬(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愬(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