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复制之字概述
[ 之 ] 字是常用字,拼音是zhī,部首是丶,总笔画是3画。
[ 之 ] 字是独体字,,五行属火。
[ 之 ] 字造字法是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 之 ] 字仓颉码是ino,五笔是pppp,郑码是wa,中文电码是0037。
[ 之 ] 字的UNICODE是U+4E4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043,UTF-32:00004e4b,UTF-8:E4 B9 8B。
[ 之 ]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058,属常用字。
之的笔顺
之的意思
之
zhīㄓ基本解释
①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②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③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④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⑤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⑥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⑦往,到:“吾欲~南海”。
详细解释
动词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说文》如语焉而未之然。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go to; leave。
之,适也。 —— 《广雅》自伯之东。 —— 《诗·卫风·伯兮》之沛公军。 —— 《史记·项羽本纪》之虚所卖之。(“虚”同“墟”) ——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佯狂不知所之者。 ——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欲之南海,何如? ——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this; 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 —— 《韩非子·内储说上》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 唐· 柳宗元《三戒》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 —— 清· 袁枚《祭妹文》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 ——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2.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he; her; it; they; 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又。
蹇叔哭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 —— 唐· 韩愈《师说》
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4.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its; his; 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 《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的of。
2.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3.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 《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字的翻译
- marksprecedingphraseasmodifieroffollowingphrase;it,himher,them;goto
- dieser,<Attributivpartikel&gt
- (remplaçantunepersonneouunechosecommecomplément),(particulepossessivedansdifférentesexpressions),aller,serendre
之的康熙字典
原文
古文: 㞢
音《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𡘋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例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例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例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例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例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例又,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例又,姓。出《姓苑》。
例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又〈魏風〉「上愼旃哉」,𡘋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音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例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既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之的说文解字
卷别卷六下反切止而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088頁,第2字許惟賢第481頁,第4字
出也。
段注引伸之義爲往。《釋詁》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訓爲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之條條。之刀刀。《左傳》。鄭人醢之,三人也。《召南・毛傳》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訓爲是。之有訓爲上出者。戴先生釋《梓人》曰: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鬛是也。
象艸過屮。
段注過於屮也。
枝莖漸益大。有所之也。
段注莖漸大,枝亦漸大。勢有日新不巳者然。
一者地也。凡𡳿之屬皆从𡳿。
段注止而切。一部。
原文
之的字源字形
商 甲骨文 𠂤组
商 甲骨文 𠂤宾间
商 甲骨文 花东子卜辞
商 甲骨文 宾组
商 甲骨文 历组
商 甲骨文 出组
商 甲骨文 何组
商 甲骨文 无名组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
楚〔战国〕 简 包山
楚〔战国〕 简 仰天湖
楚〔战国〕 简 信阳
楚〔战国〕 简 九店
楚〔战国〕 简 秦家嘴
楚〔战国〕 简 天星观
楚〔战国〕 简 雨台山
楚〔战国〕 简 望山
楚〔战国〕 简 曾侯乙墓
楚〔战国〕 简 子弹库
楚〔战国〕 简 郭店
楚〔战国〕 简 夕阳坡
楚〔战国〕 简 砖瓦厂
楚〔战国〕 简 新蔡葛陵
楚〔战国〕 简 上博
秦 简 青川木牍
秦 简 放马滩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岳麓书院
秦 简 龙岗
秦 简 关沮
秦 简 里耶
汉 简 张家山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魏 石经 三体石经
魏 传抄 三体石经
魏 传抄 春秋僖公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唐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隶释 隶续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三体阴符经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墓志盖文
宋 传抄 古文砖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