𨛦

𨛦

复制
邑部共9画左右结构U+286e6
汉语字典

邑部

9画

7画

左右结构

vtkc

srrau

xmay

U+286e6

51132512515215

𨛦字概述

折叠展开

[ 𨛦 ] 字部首是邑,总笔画是9画。

[ 𨛦 ] 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君、邑”。

[ 𨛦 ] 字仓颉码是srrau,五笔是vtkc,郑码是xmay,。

[ 𨛦 ] 字的UNICODE是U+286E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65606,UTF-32:000286e6,UTF-8:F0 A8 9B A6。

𨛦的笔顺

折叠展开

𨛦的意思

折叠展开

基本释义

𨛦

同“郡”。

𨛦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原文

字彙補》郡本字。
漢書・酷吏傳》:所居𨛦,必凌其豪。

𨛦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卷别卷六下反切渠運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1130頁,第2許惟賢498頁,第7

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

段注《逸周書》作雒篇曰:千里百縣。縣有四郡。高注六月紀云:周制。天子畿內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郡有監。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周時縣大郡小。至秦始皇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耳。按作雒篇與《周禮》不合。鄭注《月令》但云:四監,主山林川澤之官。百縣,鄉遂之屬。是不從作雒說也。

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是也。

段注各本少受縣下大夫五字。今從《水經注・河水》篇所引補正。趙簡子曰: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見《左傳》哀公二年。

至秦初。天下置三十六郡㠯監縣。

段注《戰國策》。《甘茂》曰:宜陽,大縣也。名爲縣,其實郡也。秦武王時巳郡大縣小矣。前此惠文王十年。魏納上郡十五縣。後十三年。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吳氏師道云:或者山東諸矦先變古縣大郡小之制。而秦效之。是也。至始皇卄六年。始置三十六郡。三十六郡者,錢氏大昕曰:《地理志》。河東,太原,上黨,東郡,潁川,南陽,南郡,九江,鉅鹿,齊郡,琅邪,會稽,漢中,蜀郡,巴郡,隴西,北地,上郡,雲中,鴈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南海皆曰秦置。長沙國曰秦郡。河南曰故秦三川郡。沛郡曰故秦泗水郡。五原曰秦九原郡。鬱林曰故秦桂林郡。日南曰故秦象郡。趙國曰故秦邯鄲郡。梁國曰故秦碭郡。魯國曰故秦薛郡。數之適得三十六。下文揔之曰:本秦京師爲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此確然不易者也。《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六年。分天下爲三十六郡。而略取陸梁地爲桂林,象郡南海,乃在三十三年。裴駰以爲不當在三十六之內。因舍三郡。以內史,鄣郡,黔中,足之。內史別於三十六郡不待言。故鄣郡雖見於志注,而不系之秦。黔中郡見昭襄王三十年,而志不之數。不可爲典要也。《史記》之三十六與《漢志》同。乃揔攝後事而言之。故《漢志》、《說文》,高誘呂覽注,應劭《風俗通》,皇甫謐《帝王世紀》,司馬彪《郡國志》皆言。秦分三十六郡。裴氏不從《漢志》之目。而唐人作《晉書》乃造秦四十郡之說。前此無言之者。

从邑。君聲。

段注渠運切。十三部。按《釋詁》曰:郡,乃也。此未得其說。疑𨙻之誤也。

原文